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为先人清扫坟墓,献上鲜花,供奉祭品,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项有趣习俗。每逢清明,人们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将其放飞至高空,寓意着把晦气、烦恼等一并带走,带来好运与希望。
清明节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民间有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的说法,人们认为在清明节这一天插柳戴柳可以驱邪祈福。关于这一习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古名句道出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的真谛,即祭奠先人、先贤。其实,清明节更重要的一层内涵还在于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历史、继承遗志。
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接受思想洗礼,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清明节的核心文化内涵之一是缅怀感恩。通过祭祀先人,我们铭记先辈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在岁月中积累的智慧、坚韧与善良,成为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这种对先辈的缅怀,让我们懂得饮水思源,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传承先辈的优良品质,为家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