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凭一菌之力,多次掀起轩然大波,祸害了无数人,其中包括许多名人
后排左起
契诃夫、肖邦、卡夫卡、鲁迅
前排左起
林徽因、瞿秋白、薛定谔、华小栓、玛格丽特∙戈蒂埃
历史渊源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协会上向一群医生宣读了自己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论文。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
定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除了毛发和牙齿外,人体其他器官系统都可能受到感染而发病
飞沫传播
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据统计,一个未经治疗的排菌肺结核患者,一年可传染10-15名健康人。例如在一些通风不良的教室,若有患者发病,就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病菌。
尘埃传播
肺结核患者吐出的痰液干燥后,结核菌会随尘埃飞扬,被人吸入后也可能引起感染。在校园的一些公共区域,如操场、图书馆角落等,如果有患者随意吐痰,痰液干燥后病菌就可能混入尘埃传播。结核分枝杆菌在干燥痰内可存活6个月-8个月。
随地吐痰的危害太大了!
人员密集
校园内人员高度密集,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空间相对有限。例如一个普通教室可能容纳几十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有结核菌携带者,病菌很容易快速传播,增加了感染风险。
生活作息特点
学生学业压力大,经常熬夜,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同时,部分学生缺乏运动,营养摄入不均衡。据调查,约60%的学生每周运动时间不足3小时,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结核菌的侵袭。
通风条件不佳
部分校园建筑的通风设计存在缺陷,一些教室和宿舍窗户较小,通风不畅。在冬季,为了保暖,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结核菌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存活和传播。
持续咳嗽
持续咳嗽是结核病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70%的结核病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且咳嗽时间往往持续3周以上。如果咳嗽一直不见好转,应引起重视。
咳痰咯血
部分患者会伴有咳痰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咯血。有数据显示,约30% - 40%的患者会出现咳痰带血或少量咯血症状,这也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低热盗汗
结核病患者常出现低热情况,体温一般在37.3℃ - 38℃之间,同时还可能伴有盗汗症状。据临床观察,约50% - 60%的患者会有此类表现,即在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
乏力消瘦
患者还可能感到全身乏力,日常活动容易疲倦。而且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体重会逐渐下降。有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在患病一段时间后,体重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这也是结核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症状问诊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情况,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以此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
这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硬结等情况,需根据硬结大小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菌。一般来说,硬结直径≥5mm为阳性反应。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的病变情况,如渗出、增殖、纤维化等。而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痰涂片与培养
采集患者痰液进行涂片检查,查找结核菌,若痰涂片阳性,基本可确诊。痰培养则是将痰液进行培养,确定结核菌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培养结果一般需要2 - 8周。
规律作息对于预防结核病至关重要。每晚保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可使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据研究,长期熬夜人群感染结核病的几率比作息规律人群高出30%。
合理饮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营养,助力预防结核病。应保证每日摄入均衡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像橙子、柠檬等,能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削弱免疫系统,而适度放松可缓解压力。同学们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有调查显示,经常进行放松活动的人群,结核病感染率相对较低。
AI翻译